导读:在我国, 非法集资不是一个确切的罪名,而是一类行为的总称。那么,民间借贷是不是犯罪,合法的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行为有什么不同?民间借贷与我们常说的诈骗又有哪些不同呢?看完下面的文章您就明白了。
一、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有什么不同?
(一)什么是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泛指非经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所进行的各种资金融通行为。具体说,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依照法定的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二)非法集资罪与民间借贷有什么不同?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银行借贷则是一种间接融资渠道。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因此民间借贷不是犯罪行为。
而非法集资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客观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未经有权批准的机构审批,向社会上不特定的公众(较为广泛的群体)吸收存款。而合法的民间借贷则是企业向特定的公民借款。也就是说“特定和不特定的对象”是区分合法与非法的一个重要界限。
二、民间借贷与诈骗有哪些不同?
(一)什么是诈骗?
民间借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该由民事法律调整,不产生刑事责任。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各种类型的公私财物。
(二)民间借贷与诈骗的区别
民间借贷与诈骗的不同在于获取的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使用非法手段对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从而侵犯他人对某一特定财物的所有权的正常行使。区分合法的民间借贷和诈骗行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借款人与出借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一般民间借贷关系多发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来的亲友之间,借贷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诈骗则往往发生在双方当事人相识不久,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取对方的信任。
2、注意借款原因。合法的民间借贷中,一般是由于借款人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时无力解决,才向他人借贷。而以借贷为名实行诈骗的,则往往是编造虚假的困难事实,或以高利息等利益为诱惑,骗取他人同情或信任。
3、注意借款人是否愿意归还。合法的民间借贷,借用人并不否认借贷关系,并表示设法归还。即使不能按期归还,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而以借贷为名诈骗财物,则往往表现为携款潜逃,或是大肆挥霍或赌博,根本不想到归还。
以上就是关于合法的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以及诈骗行为的不同。在这里提醒大家,非法集资以及诈骗行为手段花样翻新,种类繁多,对象相当广泛,一旦遭遇非法集资和诈骗往往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出借人一定要注意区别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以及诈骗的不同,准确的判断借贷行为是不是合法,或者咨询一下专业的律师,避免自己上当受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一、民间借贷是不是非法集资?
(一)什么是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其他组织)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出借给另一方,借款人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民事行为。提供资金的一方为出借人,接受资金的一方为借款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
(二)什么是非法集资?
所谓集资,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募集资金或者集中资金的行为。依法进行的集资主要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个人、团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问社会、公众发行有价证券或者利用融资租赁、联营、合资、企业集资等方式在资金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金。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设立或者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发行股票和债券。从当前资金市场的情况看,从事集资活动的主要是企业。
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是构成非法集资罪的行为实质所在。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1、集资后携带集资款潜逃的;
2、未将集资款按约定用途使用,而是擅自挥霍、滥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4、向集资者允诺到期支付超过银行同期最高浮动利率50%以上的高回报率的。
由此可见,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的共同特征是二者大多处在一种不公开,或者半公开的状态。区别在于民间借贷有借有还,借款是有正当用途的,借贷双方之间有诚信,借贷有利息并且是在合理的。非法集资性质是违法的,甚至犯罪,并且是使用了诈骗的方法来集资。
二、民间借贷合法吗?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借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从供给流向需求,也就是说民间借贷本身是合法的。
关键问题在于,民间借贷是建立在民间信用的基础上,一旦企业资金断裂,营业利润无法与高额利息相平衡就会导致巨大的风险。有相当一些企业集资目的就是想要非法占有,更无偿还的可能,甚至以“地下钱庄”的形式存在,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行为充斥其间。由于这些行为存在交易隐蔽、难于定性、风险不易控制、无法及时进行引导和查处等特征,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
要想保证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对于他人提出的借款要求,出借人务必首先考虑对方的信用程度和偿还能力,同时,要问明对方的借款用途,再决定借款与否。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赌博、走私、诈骗、买卖毒品或贩卖枪支等非法活动而仍借款的,则属于违法借贷,其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出借人不但得不到债权,而且还要依据有关法律予以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必须是出于自愿,根据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
以上就是关于“民间借贷合法吗以及民间借贷是不是非法集资”的相关解答,合法的民间借贷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关键是如何引导个人、企业之间进行合法、合理的民间借贷。为避免自己的损失,建议出借人在借钱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借款人用途,不要贪图一时的高利息而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失。
案情:公司向职工借款按期未还 职工起诉公司非法集资
友和公司因建设工程项目资金需要在公司内部以借款形式解决启动资金,公司承诺该项借款保证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用账号,借款到期后将本息全部归还职工。友和公司于2004年10月11日向其公司职工刘某借款人民币48万元,口头承诺2个月内还本付息,并出具收据载明“借款”48万元,盖有友和公司印章。2005年10月刘某多次向友和公司催要未果,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友和公司偿还借款本金48万元及利息(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年利率5. 76%计至实际清偿之日止)。友和公司在法院答辩中称其所发的“借款通知”,实为企业向不特定职工集资所发的要约邀请,而刘某在高额利息的驱动下,自愿集资,从银行取出存款,交纳人民币48万元集资款,公司向刘某出具了收据凭证(非为借据或借条),“借款通知”与“收款收据”是友和公司与刘某之间的“集资合同”。
结果:法院认定该公司行为不属非法集资行为
法院经审理判决,友和公司应偿还刘某借款本金48万元及赔偿利息损失(从2004年10月11日起算,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至还清之日至)
戴晓燕律师讲法:
本案的焦点在与刘某与友和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借贷关系?该借贷关系属于民间借贷关系还是属于非法集资?
首先在刘某提供的由友和公司加盖印章的收据上已经明确注明收到刘某的借款,而且也反映收取的是职工内部借款,故友和公司开具的是借款借据,表明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关系,而非友和公司所述其开具的只是收款收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无效:(1)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2)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3)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等。
在本案中,友和公司与刘某之间是企业与内部职工之间的借贷关系,而且该借贷是友和公司因企业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短缺而向特定的对象即企业内部职工进行借款以资助企业渡过难关的自助行为,该行为并不具有违法性,也不属于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禁止的非法行为。因此,该行为并不属于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也不是非法向非特定对象的社会公众集故刘某与友和公司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属于民间借贷,合法有效。